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的国字号展示窗口

中国印学博物馆二楼互动大屏 穿过西泠桥,沿着湖岸前行数十步,就能来到中国印学博物馆。这座湖山环抱的“国字号”专业博物馆,曾是杜月笙旧居,与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相连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印学博物馆,也是西泠印社的“展示窗口”。 2022年,根据杭州市委、市政府统一部署,中国印学博物馆与西泠印社同步开展保护提升工程,经提升后的印博,注重专业性、普及性和大众性,展陈内容设置更加丰满,展陈形式更加丰富,运用现代技术手段,推动文物遗存活化、具象化。两层空间中设有历代玺印厅、篆刻流派厅、书画厅,以历史演变和印学发展为脉络,陈列了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印章种类,其中不乏经典名家之作,呈现印章从“信物的凭证”和“权威的象征”,发展到篆刻艺术,历经三千七百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与艺术成就,展示独特高雅的中国印学文化。 在一楼展厅中,轻轻点击屏幕,就可以充分体验到“数智印学”,借助VR设备走进古代工匠铸凿印章的场景,通过全息影像观看古代玺印全貌,在多媒体设备的讲解演示下了解印史、印章、印人的故事和知识。还有文人篆刻厅大型互动滚屏、社藏等级文物检索查询浏览设备等可供轻松查阅文物的详细信息。观众还可以在数字化“云展厅”参观线上博物馆。在轻松有趣的互动中,金石篆刻变得不再那么冰冷。 在原有展陈内容上,中国印学博物馆围绕“大印学”,拓展展陈单元,新增展陈文物230余件,国家一级文物20余件,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印学文化。针对不同藏品的特点,展陈采用放大镜、水晶台、悬挂、墙面放置、旋转展台等多种不同的展示方式,直观清晰地呈现藏品的面貌。 据了解,目前印博年接待量超过15万人次,完成重要接待任务上百次,每年组织各类专题展览十余个,宣教活动数十次,是展示杭州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,也是大家游西湖北山路的必“打卡”之处。 上世纪80年代,许多社员提出筹建印学博物馆的建议,在沙孟海、刘江等社员推动下,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为印学博物馆的筹建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99年,西泠印社建社九十五周年之际,中国印学博物馆落成开馆,馆名由赵朴初题写。成立之初,海内外印社中人纷纷解囊相助,捐赠藏品,积极支持博物馆建设,此后,博物馆每年都会收到社会各界的捐赠。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建立,填补了中国印学史的一大空白。 印学博物馆是集文献收藏、文物展示、学术交流于一体的专业类博物馆。除了固定陈列,印博的临时展厅不定期举办各种与印学相关的专业性展览,不断拓展领域,展示新资料,推动印学研究和篆刻创作。近年来,先后举办了“吉金留影青铜器全形拓展”“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”“新出新莽封泥特展”“戎壹轩藏三晋古玺专题展”“临淄新见战国秦汉封泥专题展”“戎壹轩藏秦系陶文专题展”“战国两汉瓦当艺术特展”和黄士陵、方介堪、张廷济、邓尔雅、余任天、叶一苇等名家的专题性展览。此外,中国印学博物馆还先后前往新疆、内蒙古、山东、江西、吉林、安徽等地举办社员作品展,与当地博物馆、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开展交流互动。今年以来举办“虞山印宗”赵古泥篆刻作品展、“铭刻中原·河南印社藏中原古代金石铭刻展”等展览与配套座谈、导览、分享会,凝聚各方的文化力量。 公益宣教一直是中国印学博物馆坚持的事业。多年以来,印博走进社区街道、大中小学校,多次组织参加杭州市“公民爱心日”“非遗日”“博物馆日”活动,以书法篆刻展览、交流、教学实践等方式传播中国印学文化,丰富民众精神生活。在院校、社区等单位设立基地、建立合作。作为省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杭州市中小学第二课堂基地,中国印学博物馆对学校师生开放各项专业的教育活动。 “印之爱”篆刻艺术宣教活动是由中国印学博物馆组织发起,面向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开展的一项公益文化传播活动,印迹遍布新疆、内蒙古、江西、云南、、青海、宁夏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甘肃、广东、浙江等省和自治区,让更多的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与接触“中国篆刻”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播撒“篆刻艺术”的种子。 中国印学博物馆还是连接国际的一道桥梁,让世界看到“中国篆刻”的魅力。中日、中韩、亚非拉间的艺术交流频繁,通过举办各层面的展览、笔会等活动,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。 步入新时代,中国印学博物馆新馆建设已列入西泠印社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将在传承与弘扬印学文化,赓续历史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猜你喜欢